老芋仔(lau7 oo-a)通常是指外省籍退伍軍人,外省籍一般百姓不叫老芋仔,是叫阿山仔(a suaN-a)。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芋仔」這個名詞是出現於民國40年代初期。當年臺灣人開始要服兵役(補充兵或常備兵),可是部隊裡外省兵佔絕大多數,臺灣義務兵一個班只有一、二人,因為臺灣兵是少數,常被佔多數的外省兵欺負、壓榨(臺灣兵有家庭,叫家人寄錢來),又無處可申述,只好自嘆自艾,覺得我們臺灣「蕃薯仔」很可憐,常會被「芋仔」欺負又不敢吭聲。「芋仔」的由來是「蕃薯仔」的對稱詞。
    「蕃薯仔han tsi-a」起源更早期,在日治時代就有這個名詞,因為日治時代臺灣人也要當兵或軍伕,也一樣常被日本兵欺負,他們也一樣自嘆自艾,覺得身為「蕃薯仔」很可憐,所以把自己嫟稱為「蕃薯仔」。「蕃薯仔」的起源是臺灣的地圖像蕃薯,有個「仔」是代表渺小或卑微的意思。
    二戰後臺灣人開始要當國民黨兵是民國40年的鳳山軍士教導團。鳳山的臺灣軍訓練司令是孫立人,後來因發生孫立人案,國民黨不敢啟用這批臺灣軍,所以他們沒有分發到部隊,軍中就沒有「蕃薯仔」和「芋仔」這二個名詞。
    鳳山臺灣軍訓練司令部解散後,各地方設立新兵訓練中心(如車籠埔、竹仔坑... ),訓練結束後就分發到部隊當常備兵,臺灣兵和外省兵因有隔閡,「蕃薯仔」和「芋仔」才會在軍中使用。
    國民黨軍因戰敗避難臺灣,一避就是70年。當年老蔣帶來這些軍人逐漸年老而退伍,當年在軍中是「芋仔」,現在年紀大了就變成「老芋仔」。
    「老芋仔」的「仔」有渺小和卑微的意思,大多數是指低階退伍外省兵,他們是社會邊緣人,只有在選舉時,大家才會知道有他們這群人。而那些外省高官們有權又有錢,享受一般人所不及的榮華富貴,通常這些人我們不叫他們「老芋仔」,他們都自稱是「高級外省人」。
			
			
									
						【追蹤臺語】老芋仔
版主: 版主021
Re: 【追蹤臺語】老芋仔
小時候就常常搞不清楚
原住民住山上
為何叫"番仔"
外省人住眷村
卻叫"阿山仔"
"番仔火"是指洋火柴
跟原住民毫無關係
外國人卻叫"阿兜仔"
...........
........
...
(無盡漩渦) (無盡漩渦) (無盡漩渦)
			
			
									
						原住民住山上
為何叫"番仔"
外省人住眷村
卻叫"阿山仔"
"番仔火"是指洋火柴
跟原住民毫無關係
外國人卻叫"阿兜仔"
...........
........
...
(無盡漩渦) (無盡漩渦) (無盡漩渦)
 把你打醒...都沒米下鍋了. 還想養狗!
把你打醒...都沒米下鍋了. 還想養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