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變癌症 勾結醫師詐四千萬保金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gucci37
部長級
部長級
文章: 6977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12, 2008 10:22 pm

痔瘡變癌症 勾結醫師詐四千萬保金

文章 gucci37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 ... 47,00.html
痔瘡變癌症 勾結醫師詐四千萬保金
2008-10-07 中國時報 【蕭承訓/台北報導】

 ▲曾向藝人白冰冰詐財4千萬元的傅建森(前),涉嫌和姊夫林國柱(後)以不實的癌症檢查報告,向10家保險公司詐領保險金,昨天遭刑事局逮捕。(蕭承訓攝)

 曾經被藝人白冰冰指控詐財四千萬元的傅安森,以罹患癌症獲保險理賠金償債後,又涉嫌唆使姊夫林國柱,勾結醫師偽造不實罹癌證明,向保險公司詐領理賠金四千萬元。兩人到案後矢口否認詐領,但醫師則坦承作假,警訊後,依詐欺罪嫌將兩人移送法辦。

 警方同時掌握多名也被認定罹患「大腸癌」的民眾與傅嫌有所聯絡,並有多名醫師牽涉其中,全案刻由檢警擴大偵辦。

 警方調查,四十一歲的傅建森,原名傅安祺,有竊盜等多項前科,出生雲林元長的望族,政商人脈充沛,後經營日友廢棄物處理公司,因經營不善轉手給潤泰集團,卻涉嫌偽造日友公司股票,吃上官司。並以日友公司增資為由,邀政界及藝人白冰冰等人入股,之後被查出是假股票,白冰冰始對外控訴,傅向她詐財四千萬元。警方說,傅後來向多家保險公司投保癌症險,沒多久,傅就以得了癌症要求理賠,但保險公司懷疑他詐領保險金,經過法院訴訟,判決保險公司敗訴,傅領了四千萬元理賠金,其中三千五百萬元還給白冰冰。

 九十四年底,傅夥同五十六歲的姊夫林國柱,先後向南山等十家保險公司投保癌症險,再由傅勾結桃園中壢某醫院醫師,交付調包的癌症組織後,在隔年二月,由傅前往醫院割「痔瘡」時,檢驗報告竟變成大腸癌。林嫌據此向保險公司和健保局提出理賠,健保局依約給付醫療開銷,但保險公司認為投保到理賠只有短短數月,而且重複向多家公司投保,決定展開調查,林並在今年向台北地院提出訴訟。
2019-01-04 回應《告台灣同胞書》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一國兩制
2019-01-04 蔡英文回應「告台灣同胞書」被按讚 柯P諷:一日行情
2019-01-05 諷蔡英文一日行情被噓爆 柯P:我比較務實
2019-05-14 小英強調台非挑釁 柯嗆台灣不是 只有她是
2019-05-14 蔡英文強調不是挑釁者 柯P:她當總統兩岸更安靜還緊張?
2019-05-30 蔡拒一國兩制是挑釁 柯:甚麼都不要講就好

2019-07-05 劉結一提習「告台灣同胞書」 柯P:他總是要講他該講的話 還好啦
頭像
TCL
V2
V2
文章: 2262
註冊時間: 週六 6月 02, 2007 1:53 pm
來自: 後山

Re: 痔瘡變癌症 勾結醫師詐四千萬保金

文章 TCL »

醫師助掉包檢體 痔瘡當癌詐保險

【聯合報╱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 2008.12.04 03:01 am


男子林國柱向十家保險公司投保防癌險,被控勾結醫師將他的痔瘡檢體掉換他人的直腸癌檢體,並持向富邦人壽詐領五百四十三萬元;事後富邦人壽發現他照常打高爾夫球,不像罹癌,便告上法院。台北地院判決他應返還保險金。

捲入此案的桃園怡仁綜合醫院賴姓醫師在法官傳證時,當庭承認送檢的檢體造假,表明是被藝人白冰冰指控詐騙四千萬元的傅建森要他協助造假,代價是給他二百萬元。

九十四年間,林國柱(五十六歲)分別共向十家保險公司投保三千六百九十多萬元防癌險及重大疾病壽險。九十五年三月,他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自稱同年二月十七日經醫院切片檢查罹患直腸癌,二月廿八日已在醫院進行直腸癌局部廣泛性切除手術,治療後出院,要求理賠。

富邦理賠後,發現林國柱家境富裕,名下不動產有廿筆,還投資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而且住在台北市中心,卻跑到桃園怡仁綜合醫院這家小醫院做檢查及動手術,手術後還常常打高爾夫球,實在不像是罹癌的重症病患,而他同時投保十家保險公司,也很可疑。

由於只有富邦人壽理賠,林國柱去年向法院控告不理賠的保險公司,一審判決他敗訴;他上訴後又撤回。

富邦人壽懷疑林國柱有詐領保險金之嫌,向警方報案,同時向台北地院提告,要求返還保險理賠金。

富邦人壽查知林國柱曾做痔瘡檢體檢驗,便請法官函請調查局對林在醫院的癌細胞及痔瘡檢體進行檢驗;調查局以DNA鑑定,發現痔瘡檢體確實是林國柱的,但直腸癌檢體不是。

法官傳訊為林國柱診治的賴姓醫生出庭作證。

賴醫師坦承,九十四年十一月,從事醫療廢棄物處理的傅建森(四十一歲,雲林人)將姊夫林國柱介紹給他認識,並稱可提供別人的罹癌檢體,讓他在替林國柱進行痔瘡切除手術時掉包,以此手法協助林國柱詐領保險金。

【2008/12/04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公義就沒有是非
回覆文章

回到「醫療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