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中國醫生在德國當醫生的感受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dodong
註冊會員
註冊會員
文章: 2
註冊時間: 週三 10月 31, 2007 4:06 pm

轉:中國醫生在德國當醫生的感受

文章 dodong »

由德國政府、德國科協及德中科技交流基金會共同資助、德國醫學會支持的“德中臨床醫療交流項目”至今已舉行兩期。青島市作為首批試點城市,已有31位醫生因此受益,李大林便是其中一員。
走進過德國波恩大學瑪利亞醫院的李大林,深覺德國之行不僅讓自己有了技術收穫,也看到了中德醫療領域的差距。
波恩,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
被鑑定為生存於一二十萬年以前、介於猿人和新人之間的尼安德特人頭蓋骨依舊躺在著名的亞歷山大•科林博物館裡,注視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大音樂家貝多芬故居中陳列的其當年的手稿、文獻及樂器可使得遊客不自覺地哼起小曲,馬克思和著名詩人海涅就是從這裡的波恩大學走向歐洲……
於是,大批不同語言不同膚色的遊人來到這裡,其中包括李大林。但他與遊者不同,受益於“德中臨床醫療交流項目”的李大林更多地要在這裡進行醫學交流與學習。
與己無關的歉意
因為沒有德國行醫執照,李大林只能作為主刀助手出現在瑪利亞醫院的手術室。 “我由衷佩服德國同行的技術和醫療態度,哪怕出現一丁點錯誤,即使不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他們都深表歉意。”
2006年4月1日,作為首批“德中臨床醫療交流項目”12位成員之一的李大林走進了德國波恩大學瑪利亞醫院。瑪利亞醫院擁有獨立的血管外科,每年都有超過600例的心血管方面的手術,有時一天就能碰到六七台。這正是李大林高興的原因,在瑪利亞醫院三個月的時間裡,他作為手術室第一助手參與了上百台血管外科手術。
“這些寶貴的臨床經驗,是我獨立完成省內首例內膜下血管成型術的基礎。如果不是德國法律,或許我能幹更多事情。”
有一次,一位患者在瑪利亞醫院血管外科進行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在德國主刀醫生和第一助手李大林的默契配合下,手術相當順利。不幸的是手術結束三週後,病人出現了感染,李大林再次協助德國醫生為病人進行了人造血管補片切除及二次置換手術。
“非常對不起,李!”主刀的德國醫生滿臉愧疚,“我不知道病人為什麼會發生感染,這是我25年來遇到的最難過的事情。”
“這對我同樣重要,如果我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就知道該如何處理了。”李大林抱以中國式的回答。
回國前夕,瑪利亞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拉著李大林到放射科看張片子。 “你肯定沒見過,李,它對你會有幫助的。”見到片子的李大林剎那間驚呆了,那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例病情如此特殊的患者。
病人10年前做過血管重建擴張手術,而現在,從前做過手術的人造血管處又出現病變,有可能發生破裂。除此之外,病人的左腿上還鼓起了一個動脈瘤,右腿上的動脈瘤比左腿上的更大,而且病人已經70多歲高齡,誰碰上這種事情都會犯難。
德國主任告訴李大林,這樣的病人最好一次性對全身進行手術,雖然難度較大,病人和醫生將面臨承受強度的問題,但如果分步進行手術,病人也許根本無法承受多次手術帶來的痛苦,而且對右腿進行手術時,左腿的血管瘤可能發生破裂。
李大林希望自己離開德國之前,能參與這位特殊患者的手術。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願望沒能實現,這是他德國之行的最大遺憾。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