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學醫選科 依志趣 別光看「錢」途

發表於 : 週五 1月 02, 2009 10:04 pm
aahsing
每逢各大醫學中心招募住院醫師時,總會有醫學院畢業生來問我:「選擇什麼科系比較好?」他們會找上我,並非我位居要津或飽讀詩書。而是他們認為,我早在30年前就看出整形外科「錢途無量」,必有獨到之處。
我很老實告訴這些年輕孩子說,因為我的父親是外科醫師,我很自然會選外科,一心想當傑出的心臟外科醫師。但在當時的外科少有女人,我因為懷孕,慘遭排擠,只好進入我最看不起的整形外科。
初進整形外科,我最常做的手術是補皮和縫兔唇;想開大刀的我哀嘆自己大材小用,難過不已。捱了30年,碰巧近代人愛美勇於整形,我才有機會浮上檯面,這種結果哪是當年能夠料想得到呢?
國內神經外科泰斗施純仁也常被問,當年如何看出神經外科會由冷門變明日之星?他笑說,當年他自國防醫學院畢業,志願做開腸胃的外科醫師,卻被院方指派去美國進修神經外科。他從基隆坐船赴美時,在港口哭得亂七八糟,傷心學校為何非派他不可,自己覺得人生完蛋了,沒想到 施 教授學成歸國,台灣正缺腦神經外科人才,他後來以神經外科的成就名聞國內外。
現代的醫學生考慮選科,首要想的是生活品質,不能準時下班的外科,自然不受歡迎;其次醫療糾紛要少,所以婦產科和外科又被刪掉;訓練時間太長也不好,所以神經外科、心臟外科也不要;又要考慮未來性,生育率日低,願選小兒科的人也就寥寥無幾。
東挑西選後,再想想開業時的社會需求,似乎只剩皮膚科、家醫科等。對於這樣的思考邏輯,我相當不贊成。原因無它,看看我的例子,就知道人算不如天算。
我總很坦誠地告訴這些醫學生,當醫師選科別首要考慮是自己的特色。我看過太多人踏進根本不合適的科。像別人開15分鐘的刀,你要開4小時,那就不適合走外科。
其次是興趣,有興趣才能維持長久;有人熱愛研究,就不一定非走臨床當整形外科醫師不可。再來要衡量自己的專長,想當外科醫師要手巧、眼力好、體力佳,如果對酒精、乳膠手套過敏,走外科很痛苦。我發現不少年輕人對電腦在行,長於數字分析,果然變成很好的內科醫師。
還有,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志向。想教學?開業?在大醫院正常上下班?都會影響最後的抉擇。最後一項也不能不慎重,就是家庭背景。有個醫師, 明明 太太是出名的醋罈子,偏偏選了婦產科,從此夫妻生活不得安寧,糾紛不斷,也算是另類入錯行。

(作者為台北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