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鹹汫

大雅老仙ㄟ要講故事囉.不到70歲的會員,建議您趕快拿張椅子進來搶位子聽講.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大雅老仙ㄟ
V3
V3
文章: 3319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7, 2011 9:13 pm
擁有感謝: 28 次

《回憶兒時》鹹汫

文章 大雅老仙ㄟ »

《回憶兒時》鹹汫
臺語的「鹹汫」是鹹和汫二個不同名詞,鹹(kiam5)是食物內鹽分多,汫(tsiann2)是食物內鹽分少,但是臺語又可以把二個名詞合為一個名詞稱為鹹汫,是醃漬類食物的意思。
臺灣在民國40年代之前,社會普遍貧窮,那時候的人三餐都是吃糜配自己種的青菜,初一、十五拜拜時才有少許魚肉吃。自己種的青菜不可能終年不斷,也有換季青黃不接的時候,這時只能吃糜配鹹汫(kiam5 tsiann2)。有人會說,青菜青黃不接時,可以到菜市場買呀,其實菜市場少有賣菜,多數賣魚肉雜貨的地方,青菜都是自己吃自己種。
青菜接不上時,通常食糜配鹹汫,也就是配醃漬食物。那時候的醃漬食物有;菜脯、菜綜仔尾、鹹菜、醃瓜、豆腐乳…. 等等。
菜脯(tshai3 poo2)是把蘿蔔切半(切洲)、醃鹽,曬乾後儲存在甕缸內,要吃時再拿出幾根出來洗一洗就可以配糜。
菜綜仔尾(tshai3 tsang2-a bue2)是蘿蔔葉整棵醃鹽,整棵叫一綜,曬乾後儲存在甕缸內,要吃時再拿出幾根出來,炒薑絲、辣椒,很下飯。
鹹菜(kiam5 tshai3)是芥菜醃的,醃法與菜綜仔尾相同。
醃瓜(am5 kue)是南瓜或棘瓜醃成的,醃好後可直接吃或炒豆豉很下飯。。
豆腐乳(tau5 lu2或tau5 ju2)是把豆腐醃鹽後曬乾,再醃在鹹米醬內,食糜配豆乳很下飯。
那個年代,有更貧窮的人連食糜配鹹汫也沒有,他們只能攪鹽。臺灣有一句俗語;「做官清廉,食飯攪鹽」,筆者走過那種貧窮年代,相信這句俗語是真的,做官是食飯攪鹽,一般百姓可能只有食糜攪鹽。
攪鹽的方法;把鹽炒蒜頭和蔥,俗稱蒜頭鹽,放在碗裡,食糜時,用筷子沾一點蒜頭鹽,連糜囫圇吞下去,一頓餐三分鐘就解決了,這樣的吃,當然營養不夠,熱能也不夠,所以那年代的人都是骨瘦如柴,我們小孩僅能盼望初一、十五快來,因為拜拜有飯和少許魚肉,最起碼也有菜脯煎蛋。
頭像
mowball
副院長級
副院長級
文章: 11543
註冊時間: 週日 8月 24, 2008 11:24 pm
表達感謝: 9 次
擁有感謝: 18 次

Re: 《回憶兒時》鹹汫

文章 mowball »

古人這樣吃 應該一堆肌少症

難怪人生七十古來希
頭像
jy5358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8847
註冊時間: 週四 8月 07, 2008 5:22 pm
來自: 時間城
表達感謝: 88 次
擁有感謝: 25 次

Re: 《回憶兒時》鹹汫

文章 jy5358 »

以前人壽命短
應該沒機會肌少症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頭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頭像
hsu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2453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09, 2006 10:21 am
來自: 中部鄉下小地方
表達感謝: 2 次
擁有感謝: 14 次

Re: 《回憶兒時》鹹汫

文章 hsu »

這些我也吃不少....
人事問題PM
歡迎提供資料
僅供通過認證之醫師會員查詢

交通要遵守
紅燈停
綠燈行
頭像
forester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9557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01, 2006 10:26 am
來自: 台窩灣

Re: 《回憶兒時》鹹汫

文章 forester »

小時候特別愛吃
一條丁香給或兩顆螺絲給
配一碗番薯籤稀飯
鹹甜鹹甜的
圖檔把你打醒...都沒米下鍋了. 還想養狗!
頭像
smallant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103086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10, 2008 5:50 pm
表達感謝: 39 次
擁有感謝: 34 次

Re: 《回憶兒時》鹹汫

文章 smallant »

謝謝提供資料
MARKHSU
V1
V1
文章: 1244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06, 2008 9:58 am
來自: Taiwan

Re: 《回憶兒時》鹹汫

文章 MARKHSU »

FANTASTIC! 吃糜配鹹汫(kiam5 tsiann2)
willwallchen
註冊會員
註冊會員
文章: 1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01, 2023 10:20 am

Re: 《回憶兒時》鹹汫

文章 willwallchen »

這真的好好吃
min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3836
註冊時間: 週六 10月 13, 2012 8:39 am
表達感謝: 33 次
擁有感謝: 15 次

Re: 《回憶兒時》鹹汫

文章 min »

稀飯煮路邊採摘的龍葵葉,就很好吃了。
回覆文章

回到「老仙ㄟ講古論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