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鐵牛

大雅老仙ㄟ要講故事囉.不到70歲的會員,建議您趕快拿張椅子進來搶位子聽講.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大雅老仙ㄟ
V3
V3
文章: 3319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7, 2011 9:13 pm
擁有感謝: 28 次

《回憶兒時》鐵牛

文章 大雅老仙ㄟ »

《回憶兒時》鐵牛
民國40年代之前,臺灣人的耕田都靠牛,通常一隻牛可以耕田5甲地,故5甲地叫一張犁(犁的單位算張),臺灣許多地名都叫 × ×張犁,例如這地區開墾了15甲就叫三張犁,45甲就叫九張犁….. 等等。
臺灣有很多的稻田,就有很多的牛。牛分二種,常見的是水牛,是黑色的,體型較大,是耕田用,另一種叫赤牛(tshia2 gu5),是黃褐色的,體型較小,是拖牛車運貨用的。
農民耕田很辛苦,不只田裡犁田工作是重勞力,養牛也是很辛苦的事,牛一年365天都要吃,農忙期要多吃營養飼料,農閒期也要帶牠吃草,所以養牛是整年都在忙。我在國小時代,很多家長寧可讓兒子在家養牛,也不讓他上學。
養牛不僅忙牠的吃,還有很多事要忙,例如;水牛要每天泡水2小時、牛也怕蚊子叮,牛牢內必須點蚊香驅蚊,否則蚊子叮就無法睡覺,睡不飽就沒力氣犁田。從這些工作就知道一個人專工忙一隻牛都忙不完。
我在讀高中以前,在田裡工作都常會想;如果有什麼機器可以代替耕牛,那是多麼好的事。直到民國50年代中期,偶爾看到有人使用鐵牛(耕耘機)在犁田,那是從日本進口的,我好奇的去觀察鐵牛如何犁田,覺得鐵牛還是不理想。
我發現鐵牛翻土只有4-5寸深,而且泥土沒有翻過來,之前用牛犁田,翻土約10寸深,而且可以把土翻過來曬太陽,我覺得真牛比鐵牛好。
民國50年代末期,我雖然已當醫師了,但是仍然關心家裡的稻田,我發現大多數的人都已用鐵牛犁田,已很少有真牛在犁田了,後來才知道用鐵牛耕田比真牛耕田的收穫更多,這個時候才知道過去想法是錯的。
過去,我都認為要犁得深、要曬太陽,才會收成好,原來我這種老套犁田法是錯誤的,民國60年代之後,臺灣農田已看不到真牛在犁田了。
頭像
jy5358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8847
註冊時間: 週四 8月 07, 2008 5:22 pm
來自: 時間城
表達感謝: 88 次
擁有感謝: 25 次

Re: 《回憶兒時》鐵牛

文章 jy5358 »

不知道老仙有沒有碰過公水牛發春?

小時候隔壁鄰居有一頭水牛
聽人說是發春的關係
(精液沒地方發洩)
變的發狂,到處亂跑亂撞
不聽主人的話
蓋恐怖 (fear)

不知道主人後來如何讓公水牛冷靜下來? (yi)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頭像
smallant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103086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10, 2008 5:50 pm
表達感謝: 39 次
擁有感謝: 34 次

Re: 《回憶兒時》鐵牛

文章 smallant »

(lgh)
頭像
jy5358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8847
註冊時間: 週四 8月 07, 2008 5:22 pm
來自: 時間城
表達感謝: 88 次
擁有感謝: 25 次

Re: 《回憶兒時》鐵牛

文章 jy5358 »

早上有位老病人
他是某村的特殊人物
因為大家都知道二戰時
他哥哥下南洋,結果沒回來
後來大嫂就由他照顧......

藉此版面問老仙
二戰時
這種弟娶兄嫂的案例多嗎? (yi)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頭像
smallant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103086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10, 2008 5:50 pm
表達感謝: 39 次
擁有感謝: 34 次

Re: 《回憶兒時》鐵牛

文章 smallant »


我家族有2例
頭像
smallant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103086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10, 2008 5:50 pm
表達感謝: 39 次
擁有感謝: 34 次

Re: 《回憶兒時》鐵牛

文章 smallant »

台灣話~~
大嫂 ㄊㄧㄥˇ小叔
頭像
jy5358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38847
註冊時間: 週四 8月 07, 2008 5:22 pm
來自: 時間城
表達感謝: 88 次
擁有感謝: 25 次

Re: 《回憶兒時》鐵牛

文章 jy5358 »

smallant 寫: 週五 6月 17, 2022 3:45 pm
我家族有2例
有幸(性)福圓滿嗎? (yi)

聽說我這位娶兄嫂的病人
他的婚姻不是很幸褔
原因不是很清楚

是罪惡感嗎?
還是不喜歡兄嫂,被送作堆,反而不能娶自己喜歡的女人?


聽說以前匈奴人
也是兄死弟繼
父死子繼....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回覆文章

回到「老仙ㄟ講古論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