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11, 2011 3:53 pm
medicchi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第一次是東漢末年,當時北方兵燹連年,太子少傅孔潛避亂南遷會稽(縣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子孫在東吳政權中多任顯官。後世研究孔子支系者認爲,孔潛是孔子第22世孫,故世代俱列孔子譜系。孔潛之後子嗣興旺,支系繁分,世居江南,在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六朝時期是江南非常顯赫的家族之一,達官顯貴不勝枚舉,史傳有名者即不下百人。時代遷延,其支系相繼徙居吳越各地。
  第二次是西晉末年,當時北方相繼陷落,“北孔”族人避亂江南者至少有兩支:一支是在東晉頗負盛名的孔衍(268~320),《晉書·孔衍傳》記其爲孔子第22世孫。史稱其平生“雖不以文才著稱,博覽過於賀循(著名學者),凡所撰述百餘萬言”。其子孔啓在東晉朝也有名,官至廬陵太守。另外,和孔衍一同南遷的族人孔夷吾,此人博學雖然不如孔衍,但聲望和官位都在孔衍之上,東晉建國不久即任侍中,死後追贈爲太傅。另一支是所謂的孔子第25世孫、嗣奉聖亭侯孔懿(亭)。據明人程敏政考證,孔懿也是西晉末年隨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居會稽”,其子嗣在南朝多爲世襲奉聖亭侯,也頗有官職。這兩支自東晉末南渡後,也世代繁衍生息於江南。
  應該指出的是,孔潛和孔衍二人同爲22世,但所處時代卻相差約百年,據此推知,孔潛輩分低當是近支,孔衍輩分高當是孔氏遠支;孔衍和孔懿二人同處兩晉之際,但輩分卻相差三代,孔懿爲25世,輩分低當是孔氏近支,孔衍爲22世,輩分高當是孔氏遠支。至於孔潛、孔懿兩支,也僅僅是與孔衍一支相比他們的支系或許稍近,但也絕不是古人所強調的正宗嫡系。“南孔”奉孔子祀始於東晉初年的孔懿。自漢代以來,祭祀孔子成爲國家典制,諡封孔子爲“褒成宣尼公”等爵號,封其後裔或族人有賢德者爲奉嗣君、褒成君、宗聖侯等世襲爵號以奉祀孔子,即主持孔子家廟的祭孔活動。歷代賜封不絕,爵號或有改易。漢末國家亂離,奉祀者失封無嗣,曲阜孔廟荒廢,孔祭四時不舉,至魏文帝黃初元年(220),遂尋封孔子後裔以奉孔子祀,大臣們認爲在孔氏宗人中沒有賢於第21世孫、議郎孔羨者,於是賜封“議郎孔羨爲宗聖侯,邑百戶,奉孔子祀”,又“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戸吏卒以守衛之。又於其外,廣爲室屋以居學者”。孔廟修葺後,曹植親撰《制命宗聖侯奉家祀碑文》。孔羨死後,他的兒子孔震嗣爵。司馬氏有國,晉武帝於泰始三年(267)十一月,改封孔震爲奉聖亭侯,又詔命“太學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此後,孔震之子孔嶷、孫孔撫、重孫孔懿(亭)相繼嗣封奉聖亭侯,由於在古人的觀念中“凡嗣爵奉祀者謂之大宗”,所以這一支系被視爲“大宗”。西晉末,隨著第25世孫、嗣奉聖亭侯孔懿徙居江左,所謂的“大宗”也南遷江左,但祖陵和宗脈則世存曲阜,故曰自孔懿後孔氏“分爲南北兩宗”。
  在南北朝時期的200多年間,南北阻隔時多,偏安江南的東晉、宋、齊、梁、陳等歷代王朝,不僅都有賜封“南孔”族人爲奉聖亭侯等以奉孔子祀之舉,而且有的王朝還詔命在京畿另建孔子(宣尼公)家廟以爲四時祭祀。
  江南孔子家廟之建,約始於東晉孝武帝時。唐許嵩《建康實錄》卷九記載:太元十一年,在封孔靖之爲奉聖亭侯奉宣尼祀的同時,還在故丹陽郡城即東晉京城(今南京)立孔子(宣尼)廟,地點就在“城前隔路東南”,許嵩還根據前代《輿地志》的記載說,蕭齊朝將這座孔廟遷移到秦淮河北,“以其舊處立孔子寺亦呼其巷爲孔子巷,在今縣東南五里二百步,長樂橋東一里。”這大概就是今天南京夫子廟的前身。
  隋朝滅亡前後,南北兩宗並相失傳,至唐高祖武德九年(625)十二月,復尋封所謂的孔子第33世孫孔德倫爲紹聖侯以奉孔子祀。德倫的子孫在李唐王朝世代襲封,貞觀十一年(637)、開元二十七年(739)相繼被改封爲褒聖侯、文宣公。晚唐及五代之初再度失封,時有第43世孫孔光嗣以泗水縣令兼主孔祀,負責守墓的族人孔末乘亂盡殺孔光嗣等孔氏族人,而孔末自己得以成爲曲阜縣令並兼主孔祀。孔末原是劉末, 因入戶為吏卒而改姓孔, 即孔府所稱「外孔」
以別於孔氏族裔之「內孔」,孔末因欣羨文宣公屢受皇帝厚賞,而趁入戶之機襲奪爵位。
孔光嗣遇害時他的兒子孔仁玉才出生九個多月,仁玉的母親張氏將其隱藏在自己的娘家方得倖免,當仁玉長到19歲時,孔末事敗判死, 至後唐長興三年(932)五月,仁玉以曲阜縣令被賜封爲文宣公,入宋而卒。仁玉子孫在北宋王朝世代襲封,仁宗至和二年(1055)、哲宗元祐元年(1086)相繼被改封爲衍聖公、奉聖公,徽宗崇寧三年(1104)復封爲衍聖公,此後800多年賜封無改。
  孔氏南遷雖始於西元3世紀和4世紀初,但後人熟知的則是南宋初的第三次南遷。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第48世孫、嗣衍聖公孔端友率支族追隨宋髙宗南渡,次年賜家衢州(治今浙江衢縣),紹興六年(1136)詔以衢州學宮爲孔氏家廟以供奉孔子。孔氏自此又分南北兩宗。到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時候,南北兩宗都已各自傳襲了六代。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11, 2011 4:45 pm
TC
孔子第 74 代孔繁鐘兄弟 照料花東精神病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 ... ife5-3.htm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11, 2011 5:38 pm
熊哥
怎麼沒講到孔德成,和他兒子唸台大的緣由 ?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11 7:24 pm
馬英文
孔夫子 好像都出 好子孫耶!
不知道 孟子的子孫如何呢?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11 9:00 pm
老魚
馬英文 寫:孔夫子 好像都出 好子孫耶!
不知道 孟子的子孫如何呢?
這要如何比?
孔子後人一直都有當權者的照顧
不管朝代更迭, 孔家一直備受尊崇
不但有土地 有房產, 甚至有眾多的家僕
儼然一方之霸, 毫不受政權替換的影響

這一切, 全都因為有一個好祖先
著書立說 非常合當權者的脾胃 (挖鼻孔) (挖鼻孔) (挖鼻孔)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11 9:18 pm
馬英文
老魚 寫:
馬英文 寫:孔夫子 好像都出 好子孫耶!
不知道 孟子的子孫如何呢?
這要如何比?
孔子後人一直都有當權者的照顧
不管朝代更迭, 孔家一直備受尊崇
不但有土地 有房產, 甚至有眾多的家僕
儼然一方之霸, 毫不受政權替換的影響

這一切, 全都因為有一個好祖先
著書立說 非常合當權者的脾胃 (挖鼻孔) (挖鼻孔) (挖鼻孔)
不得不佩服 孔子阿!!!確實是好祖先 (GOODJOB) (GOODJOB) (GOODJOB) (GOODJOB) (GOODJOB) (GOODJOB)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11 10:56 pm
amin30
以庇佑後代的觀點
如此說來孔子才是古往今來的第一智者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20, 2011 8:42 am
smallant
孔子世家譜小檔案

從孔子回溯至黃帝,可上溯四十七代,自孔子以降,迄今繁衍八十三代(嫡孫部分傳承至八十代),區分為內孔、外孔,南孔、北孔,以及十三派、六十戶、一百零八支。目前輩分最小的是「念」字輩的一名中國遼寧省十多歲的小女孩。

孔家歷代名人包括四歲讓梨的孔融、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孔祥熙,當代則有前考試院長孔德成、前警政署長孔令晟、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孔泉、桌球國手孔令輝。

孔子世家譜二千五百年來未曾間斷,但西元九一二年發生「孔末亂孔」事件,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全家遭到家中僕人孔末殺害,後裔幾乎滅絕,所幸出生不久的幼子孔仁玉在乳母家逃過一劫,長大後向當時的皇上後唐明宗奏明真相,獲得平反。

明朝以來,孔子世家譜基本上維持六十年大修、三十年小修的傳統,民間流傳,孔、孟、顏、曾四家均比照此一傳統。

根據文獻,康熙年間修譜孔子後代有兩萬多人,到了民國二十六年的第四次修譜,收錄約五十六萬人,目前孔子後代估計約有三百萬人,分散在全世界各地,中國占二百五十萬人,其餘主要在港、台、韓、馬來西亞。

孔子後世原則上都要按照字輩取名,否則不准入家譜。但目前在修家譜時,已放寬沒有以字輩命名者,可以在登記時以「曾用名」、「別名」備註。

(資料來源: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台灣分會,整理:記者胡清暉)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20, 2011 8:44 am
smallant
超級任務 尋找孔子在台後代

孔子世家譜被譽為「世界最長家譜」,記載孔子以降的後代子孫,續修工作協會台灣分會會長孔祥祺還考據製作孔家自黃帝以來一百三十代的卷軸,相當於二個人高,並用紅線清楚畫出嫡系傳承。
(記者陳則銘攝)

第五次大修家譜 全球同步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家譜」的孔子世家譜,正在世界各地同步進行第五次大修,台灣確認為孔子後代者估計有千人。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台灣分會會長孔祥祺坦言,距離上次大修已有七十年,猶如大海撈針,經常被誤認為是詐騙集團。

以至聖先師孔子為始祖的「孔子世家譜」,迄今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以譜史悠久、系脈清晰、記載詳確而著稱,被譽為「舉世第一譜」。一九九六年開始推動的大修,預計二○○九年完稿。為避免政治干擾,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的總會設在香港。

孔家第七十五代子孫孔祥祺,負責台灣調查工作,為了尋找家族後代,多次在報紙刊登分類廣告,並廣發英雄帖,號召宗親參加大會。

基於孔子後代取名原則上都必須依家譜敘輩分,孔祥祺逐筆查閱全台的電話簿,找尋七十三代「慶」字輩以降「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的名字,還請兒子在網路上搜尋,查到可能的聯絡方式後,再由女兒打電話聯絡。

有人怕被貼標籤 拒列祖譜

孔祥祺說,幾年來的調查簡直是超級尋人任務,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對方換電話、搬家,有時即使電話找到了人,對方懷疑是詐騙集團而掛電話。最可惜的是,部分在政府任職的孔子後代,擔心被貼上標籤,婉拒列入祖譜。

孔祥祺透過文獻找到兩支世居在桃園、新竹的孔氏聚落,各有二百八十八人及七十四人。另在屏東東港、萬巒一帶,找到清朝移民到台灣的孔子後代,這一支族人從六十八代之後就沒有列入家譜,也未按族譜命名,雙方取得聯繫時,這些失散已久的孔子後代,依宗祠的神主牌回溯先祖的身分,證實無誤後,已填好登記表,決定納入族譜之中。

年近八旬、滿頭白髮的孔祥祺說,要列入祖譜,中國有人倡議要驗DNA,台灣則必須填寫「孔子世家譜調查登記表」,填表人要上溯至曾祖父輩,詳列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及後代的姓名、出生及死亡的西元年份、學歷、配偶及子女姓名、住址,還需要與家譜或神主牌核對。

已確認千人 首度納入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修家譜首度把女性納入家譜中,男女同樣以大字標注,配偶則以小字標注。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台灣分會強調,女性在各領域的表現日益受到重視,在台灣的孔子後代就有四位女博士。

孔祥祺推估,台灣可能有三千名孔子後代,已確認約千人,調查第一階段將到九月中旬截止,屆時資料將整理交給總會。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20, 2011 9:08 am
WINDOW
好祖先 +1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日 7月 09, 2017 5:44 pm
medicchi
孔氏家族輩分用字都是皇帝御賜
張恒銘/整理
    在明代以前,孔氏後裔沒有固定的行輩,那時人數尚少,各家取名很隨意。從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訂定行輩,但還不嚴格,同輩人多採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輩字。
       從明代始,孔氏家族輩分用字都是皇帝御賜的。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後賜給孔氏十字作為行輩字,從五十六代起排,此後孔氏族人不准隨便取名。衍聖公府還專門頒佈了《孔氏行輩告示》:“立行輩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別長幼。邇來我族人滿數萬丁,居連數百里。豈唯目不能偏識,而且耳不能遍聞。若無行輩則昭穆易紊,無表字則稱謂不論。在前業經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開列於後,凡我族人俱當遵照所開列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准入譜。”明崇禎年間,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報請皇帝,又立十字十輩。清同治年間,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經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輩。1919年,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由中華民國內務部備案續立二十字二十輩。
        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蔭植)奏准,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乾隆皇帝欽定作為孔子後裔行輩的順序的,這30個字分別是:“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我們可以看出,清代為避帝諱,已將“弘”字改為“宏”字,將“胤”字改為“衍”字。山東曲阜孔府的詩禮堂,貼著一張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就是乾隆皇帝賜給孔府的三十個字作為行輩,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三十個字行輩取名;如果有不依字序,隨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譜。
      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諮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佈。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自明代以來已排序55代。具體如下:
    明洪武元年御賜10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希言公承彥,弘聞貞尚胤。
    明天啟年間御賜20字(自六十六代至八十五代):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九年(1920年),北洋政府批准20字(自八十六代孫至一百零五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以上幾次訂定的行輩字計五十字五十輩,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第六十五代本為“胤”字,衍聖公孔胤植為避皇帝廟諱,而將“弘”字改為“宏”字,將“胤”字改為“衍”字。合起來依次為:
 
                     孔氏輩分五十字
    第56~65代: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第66~75代: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第76~85代: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第86~95代: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第96~105代: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因此,不少孔子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孔氏行輩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仿效這種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與孔家一起使用這些“行輩”文字(前三十個字)起名的,天下還有曾姓、顏姓和孟姓。因為孟子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曾子、顏淵都是孔子的學生,世人尊為"宗聖"、"復聖",因而,孟子、曾子、顏淵的後人也是"聖裔",於是套用了孔氏家族的派語,但並沒有達到全國統一,各地的孟、曾、顏氏家族多是自家制訂的派語。另外,顏家在康熙之前曾賜予顏氏行輩。    (張恒銘/整理)

Re: 三次南遷的孔子後裔

發表於 : 週日 7月 09, 2017 6:12 pm
image
建議驗一下DNA 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