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回覆:
KEATSMOORE:
最可惡的是那些公家醫院,拿國家預算作為醫院支出,但仍然向病人收錢,與民營醫院診所爭利。更有甚者,那些宗教醫院,打著宗教愛人,慈愛救世的旗幟,接受信徒捐款,卻沒有完全回饋在窮困病人身上,反而還向其他看病民眾收錢,一毛也不會漏掉。
這見解我不認同,公家醫院,拿國家預算作為醫院支出,換句話說是拿我們繳的稅,沒有成本壓力如果又不向民眾收費,這將造成不公平競爭,同樣的宗教醫院,接受信徒捐款,沒有成本盈虧壓力如果又不向民眾收費,那麼其周邊私人診所或醫院如何競爭如何存活,同時沒有收費容易造成醫療資源濫用.
引言回覆:
新的健保改革方案,應該取消公立、國立、署立醫院,所有支助,包括人事費、水電費、房屋稅、地價稅,讓它們回到完全自己負擔成本,公平參與醫療市場競爭,該淘汰就淘汰,嚐嚐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滋味。
這才是合理競爭立足點公平,但是恐怕事與願違.
引言回覆:
宗教醫院因有善款及奉獻來源,不得再向病人收錢。如此一來,它們必需重新評估,醫院的大小,病床的多寡,人員配置、分院的設立,不致於無限擴張,壓迫小醫院及診所的生存,更可以省下大筆的健保支出。
應收費解釋如上,只是宗教醫院設立有特殊目的因此設立地點與規模與預達成社會宗教目標應有符合比例原則的限制而非毫無節制設立與擴張.
引言回覆:
過多、過大的醫院,造成恐龍身態,反應遲鈍,效率差,品質差,為了完全利用床位賺錢,造成輕病住院,反而急重症的病人無床可住。根據健保資料,每增加一個病床,健保的支出就至少增加二百五十萬元,也就是說,雖然十年來健保預算增加極有限,但是今天因為多出了二、三萬張病床,健保局卻比健保開辦之初,每年必須多支出六、七百億元的住院費。禁止已存在醫院之擴建與增床,禁止成立分院,禁止再蓋新的醫院,這是圍堵未來流失更多無效醫療的費用。
真正的黑洞不是藥價差,而是醫院太多。
也許應該禁止已存在醫院之擴建與增床,禁止成立分院,禁止再蓋新的醫院,但是禁止原因必須是沒有醫療需求的必要為理由而不是為節制醫療支出為理由,否則成為削足適履,如果有人說要圍堵未來流失更多無效醫療的費用,應該減少醫師雇用人數時又如何說服別人?
引言回覆:
4. 醫師:少數醫師過度使用醫療設施,開藥浮濫,不必要之手術,也是消耗健保資源。絕大多數醫師按醫療專業原則治療病人,但少數害群之馬卻讓醫界蒙污。加上媒體擴大渲染,傷害醫界更大。更荒謬的是,每個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都幫他們注射玻尿酸,每個懷疑狹心症病人都幫他們做心導管檢查,沒有心導管檢查的就給他clopidogrel,這些人還是院內的「百萬」名醫,更可笑的是,還被某雜誌選為百大名醫。這些人靠著浮濫使用健保資源,然後博得虛名。
在目前健保制度下如果沒有醫學必要時,任何醫療行為健保不會給付,遇到抽審還會放大核扣,因此這種說法是令人質疑.
引言回覆:
5. 病人:同樣的也是少數病人不懂珍惜醫療資源,看病像逛街。我們的代號稱為「Hospital Shopping」。因此造成檢查重複,藥物重複,輕病住院,住院後賴著不走。病人當然有自由選擇就醫院所的權利,但盲目亂逛,並不是解決疾病之良方。醫院應該公開醫療能力及治療成果,包括檢查或手術成功率及併發症、平均看病等候時間,急診處理等候時間等等。
病人醫學知識本來就無法自我診斷,Hospital Shopping是正常的,因此問題不是病人而是制度上應如何減少這種現象.
如果我們自己生病經診斷治療後雖療程未結束,發覺病情加重或是未符合預期發展,難道我們不會焦慮,難道我們至親不會焦慮,而尋求重複檢查,因此什麼是盲目亂逛的定義?